推广 热搜: /知乎)  动力  孩子  销量  BC支付接口  船舶  软件  学生  时间  公司 

与“市场先生”角力——监管者们眼中的金融危机|《财经》书单罡怎么读

   日期:2023-05-27     浏览:32    评论:0    
核心提示:失算的“市场先生”让世人见证了一次次严重的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尤其是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领域,与之相关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从监管者的位置出发,他们如何看待

失算的“市场先生”让世人见证了一次次严重的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尤其是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领域,与之相关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从监管者的位置出发,他们如何看待这些灾难性的市场失灵?

文 | 臧博

“市场先生”这个著名比喻,出自“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版于1949年的名著《聪明的投资者》。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中目标理性的“经济人”, 格雷厄姆笔下的这位“市场先生”时常情绪起伏,要么极为热情,要么担心过多,其所估出的股权价值看起来近乎愚蠢。这一形象后被用以描述短视和常陷于无序的证券市场。

失算的“市场先生”让世人见证了一次次严重的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尤其是2007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金融风暴至今仍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领域,与之相关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从监管者的位置出发,他们如何看待这些市场失灵灾难?本期书单的主题是监管者眼中的金融危机,寄望借这几本书一窥金融监管和金融危机处置之曲折与复杂。选入的作品包括了几位中央银行家和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金融监管者的回忆录。

《这次不一样》是一本系统考察金融危机历史的巨著,旨在揭示800年间金融领域的跌宕起伏规律。在全球金融危机史的研究著作中,本书之研究时间跨度称得上惊人。莱因哈特和罗格夫通过对纵贯数百年的数据整合分析,完成这本优秀的关于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著作。书名中所谓的“不一样”,实可理解为某种反讽。作者们想表达的思想是,我们在不断犯下同样的错误;无论特定的金融危机看起来有多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时期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共同之处。至于为何如此,作者认为这是人性使然。人们总是过于乐观,认为错误不容易再犯,而一旦历史重演,就去寻找新的借口。

《英美中央银行史》以英美两国央行的发展历史为线索,追溯了货币系统在中央银行家、经济思想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成熟的波折历史过程。作者指出,尽管中央银行家们饱受经济学家诟病(缺乏对经济规则的认知、关注金融市场时忽视其宏观经济责任),尽管无法避免在立法机构监管和政府愿望中左右周旋而争取自身的酌情权,然而,中央银行家无疑被赋予了管理货币和维护货币系统稳定的历史责任。在汹涌如潮的金融市场中,正是中央银行家们一次次责无旁贷地应对突发事件,平息每一场金融风波。

《动荡时代》和《金融炼金术的终结》是两位中央银行家的回忆录。白川方明回顾了自己经历的动荡的时代,站在货币政策决策者角度,以全球视野反思日本经济和货币政策。针对所谓的日本“失去的20年”等流行说法,白川方明提出自己的辩驳,他认为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银行有过一系列创新性政策理念和超前政策实践,有些甚至为其他发达经济体开创了前路。作者认为,所谓“日本过往的教训”等肤浅看法严重影响了之后欧美诸国的货币政策运作,甚至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则在《金融炼金术的终结》告诫世人,货币政策与银行业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界已经发生变化,经济观念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我们必须也完全有能力重塑经济制度,唯有如此才能终结金融炼金术,避免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展开全文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美)卡门·莱因哈特等著,綦相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

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出版本书,但作者的本意却与书名相反,他们要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并没有太多新鲜之处,而是一再重复一些固有元素。他们经过深入的研究、严谨的分析,指出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相似。本书便旨在揭示800年间金融领域的跌宕起伏规律。

当前世界很可能面临着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如果不对过往危机进行深度分析,便无法弄清楚当前可能面对的风险和潜藏威胁,毕竟如莱因哈特和罗格夫所说,过度的债务积累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期总会显得并没有那么严重和危险。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们以纵贯数百年的数据整合分析,造就这本优秀的关于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著作。本书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当前和以往危机的读者,以及谋划如何应对未来危机的读者来说,是必读之书。

《英美中央银行史》

(美)约翰·伍德著,陈晓霜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英美中央银行史》追溯了货币系统在中央银行家、经济思想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成熟的曲折历史过程。在众多讨论中央银行的著作中,本书别出心裁地将英美两国央行发展线索用一个框架联系起来,该框架不仅包括货币理论,还包括中央银行家在金融市场中的处境和应对举措。

作者指出,尽管中央银行家们饱受经济学家诟病(缺乏对经济规则的认知、关注金融市场时忽视其宏观经济责任),尽管无法避免在立法机构监管和政府愿望中左右周旋而争取银行的酌情权,中央银行家无疑仍被赋予了管理货币和维护货币系统稳定的历史责任。在汹涌如潮的金融市场中,中央银行家们一次次责无旁贷地应对突发事件,平息每一场金融风波。

《动荡时代:白川方明亲历日本经济繁荣与衰退的39年》

(日)白川方明著,裴桂芬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0月

白川方明曾任日本央行第30任行长(2008年—2013年)。1949年出生,1972年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同年进入日本银行。2008年3月出任日本银行副行长,2008年4月—2013年3月任行长。2011—2013年任国际清算银行理事会副主席,著有《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泡沫经济与货币政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白川方明自1972年入职日本央行,在39年的央行职业生涯中,参与或近距离考察了日本高速增长结束后的重大经济和金融事件,包括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2008年金融海啸、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还有围绕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的种种挑战。

在这本书中,白川方明回顾了自己经历的动荡的时代,站在货币政策决策者角度,以全球视野反思日本经济和货币政策。本书不仅是作者对自己所亲历之动荡时代的回忆,更以自己在央行职业生涯中的重大事件为线索,探讨和研究中央银行本质的学术性成果。很长时间以来,坊间议及日本金融,常有“失去的20年”等说法,更有人质疑央行在此期间无所作为,但在白川方明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中央银行有过一系列创新政策理念和超前政策实践。此外,作者撰写此书也是“源自对欧美各国看待日本经济及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定式思维的强烈违和感”。作者认为,所谓“日本过往的教训”等肤浅看法严重影响了之后欧美诸国的货币政策运作。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

(英)默文·金著,束宇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9月

本书指出,货币和银行业拥有一种金融魔力,即金融炼金术,人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经济体制,实现了极大繁荣。但最终导致这套体系失效的,也正是金融炼金术。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的一系列经济灾难,从恶性通货膨胀到银行业的崩溃,到全球经济衰退,其源头皆来自货币和银行体系。默文·金强调这本书并不是关于自己如何应对危机的回忆录,而是关注思想、观念等的形成及演变,以及观念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的影响。

默文•金曾任英国央行行长,对当今金融体系的痼疾有深刻体察。他从货币和银行运作机制的角度,从金融决策理念的角度,针对当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货币政策与银行业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界已经发生变化,经济观念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我们必须也完全有能力重塑经济制度,唯有如此才能终结金融炼金术,避免经济危机再次发生。作者发人深省地指出,如果不能克服囚徒困境、精诚合作,以改革全球金融货币体系,人类必然会再次或多次遭遇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

《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

(美)本·伯南克等著,冯毅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2月

金融危机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尽管每一次危机本质上大多具有相同特征,但极少会发展到失控边缘。2008年金融危机却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连续两任美国总统、国会、美联储、财政部等政府机构被迫出台一系列非常政策,以应对几代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面对这场致命挑战,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和亨利·保尔森,携手推出一系列紧急干预手段。对重要企业进行大规模救助,对重要信贷市场提供政府支持。当危机逐渐走向失控时,三位作者又说服美国国会赋予其更强有力的制定政策的权力,获得授权直接对私营金融机构注资数百亿美元。最终,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被成功从危机边缘救回。

金融危机发生10年后,救市计划最核心的三位设计者,在本书中再次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者和中央银行家们提供了对于应对未来危机富有价值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十余年间,对这场金融风暴及其应对策略,已经逐渐形成了两套截然对立的叙述。大多数金融监管者和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场“救火”行动迫不得已,政府干预势在必行。但相当部分美国民众则对挽救那些危机始作俑者颇为不满,这一思潮也为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增添了不少动力。三位作者则认为,“控制因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唯一方法是把火扑灭,尽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帮助一些制造危机的人。”

作者们写作本书,多少有些为当年之决断作辩护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意图则是通过回顾危机的全过程,总结有助于减少未来危机损害的经验教训。作者在本书序言中表示:“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已经将它遗忘,我们再次把它记录下来是为了向大家传递从过往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希望这些经验教训可以让大家保持新鲜的记忆,并在未来帮助危机化解者保护经济免受金融危机的破坏。”

《压力测试: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美)蒂莫西·盖特纳著,益智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3月

盖特纳被誉为“拯救美国经济的焦点人物”, 帮助美国度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繁荣到萧条到抢救再到复苏。他在这本回忆录中回顾了美国如何成功经受了政治和金融系统的最终压力测试;在讲述危机台前幕后的同时,解释为修复近乎破碎的金融体系,防止国家经济走向崩溃,避免第二次经济大萧条,自己如何做出各种艰难抉择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定,却也失去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作者也在书中对自己推动的一系列救助政策作出某种辩护。大多数美国人认为金融监管者为了救助贪婪的银行,浪费了他们辛苦挣来的数十亿甚至上万亿美元。事实上,金融系统已经偿还了所有的援助,美国纳税人也已从应对危机的政策中赚到了钱。作者直言,在金融危机期间,监管者们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出于怜悯银行或者银行家的动机,“唯一的目的在于减少美国民众和世界人民所受伤害”。

书中还特别呈现了盖特纳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他在外国度过的童年开始回忆,直到讲述了早期作为年轻的财政部官员,如何帮助应对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金融危机,然后描述了在华尔街繁荣破灭之前他所见、所经历和所错过的诸多旧事。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马来西亚)沈联涛著,杨宇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1月

本书从内部人的视角对世界金融风暴进行了独特描述。作者曾为亚洲重要金融市场的监管者,亲身参与有关监管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设计的重要讨论。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审视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7年至2009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种种原因,并对危机各国(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救援措施进行了反思。作者强调,尽管以一个亚洲人的身份讲述对金融危机的观点,但并不想借此书来为亚洲价值观辩护,因为他确信:勤劳、节俭、忠诚和社会良知这些公认的价值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亚洲独有。

作者指出,自己毕生接受的都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培养,但如今也开始质疑主流经济学的各种前提假设,尤其是自由市场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尽管主流经济学仍在不断演变,但基本模型还是对世界的机械化及片面理解;主流经济学不但没有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同样无法对如何走出危机给出有价值的建议;21世纪的亚洲,拥有世界人口的55%,无论是好是坏,对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因此要观察世界,仅从西方的视角出发远远不够。本书力图确立一个分析框架,以便研究金融监管在金融稳定和危机时的作用。

《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

(美)亨利·保尔森著,乔江涛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0你那4月

亨利·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入阁前也曾担任高盛集团高管。任职高盛期间,保尔森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金融高管之一,曾被美国媒体称为“华尔街权力之王”。2006年,保尔森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很快就面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成为该次金融危机处置策略的主要设计者和主要执行者之一。如保尔森所说,他拯救的这个金融世界曾处于峭壁边缘。

保尔森在此期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这部分源于危机应对妥当与否可能产生的深远后果,另一部分则源于这份工作将他摆在了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对立状态。整个金融危机以及后续市场救助过程中,终生秉持自由主义立场的保尔森却都在忙着拯救各种金融机构。面对危急情势,保尔森不得不暂时搁置自己的自由主义立场,主持救助了房利美、花旗、AIG等深陷泥淖的企业。在重重压力下,他甚至陷入失眠,有时需要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睡,而这一做法又违背了作为基督教科学派信徒的行事守则。

保尔森在财政部任职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经历,是本书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这场危机的复杂成因、后果、处置和教训,时至今日仍是国际金融等学术领域中争论不休的主题。《峭壁边缘》的宝贵之处,正在于该书从亲历者的视角出发,为美国政府如何处置这次危机,提供了全面和真实的解释;且高屋建瓴地描述了这场金融危机以及相关内幕,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编辑:何刚)

嗨!您有一份超值财富礼包待签收

商业世界的变革致使投资世界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未来5年、10年,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如何构建战无不胜的投资世界?什么能力才能决胜投资未来?

如果你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不妨来《巴伦灝问》寻找答案。

《巴伦灝问》直播课是《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灝推出的线上直播课。课程由巴伦中国项目负责人何刚主持,每月1次,全年共12次课程,每次1.5小时。课程前半小时何刚会请洪灝首先速评《巴伦周刊》近期重磅文章,然后回顾全球市场大事,分享投资观察心得。

课程后半段是长达1小时的互动时间,您可以与洪灝隔空对话,还有机会实时连麦,让您在提问中去学习洪灝的思考逻辑。

跟对的人,做对的投资,来《巴伦灝问》定义你自己的投资未来!

了解更多关于《巴伦灝问》的内容,请点击下列文章:

第四季度投资策略是什么?

穿越投资迷雾,这张优惠船票仅剩10天销售

来,和洪灝共进晚餐

注:【10期课程直通卡】是您预订的还未上线的【第3期至第12期课程】,第3期直播课将在11月15日上线,望您知晓。

责编 | 阮璐阳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原文链接:http://www.yzsw.net/news/show-93063.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与“市场先生”角力——监管者们眼中的金融危机|《财经》书单罡怎么读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