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又称仔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 仔猪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临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慢性
型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出现严重持续下痢,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 性肺炎。
(1)流行特点病猪及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方
式有两种:一种是健康猪采食了病猪及带菌猪排出的病原体污染
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而致病;另一种是存在于健康猪体 内的病菌,在猪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时,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导 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发生于20日龄至4月龄的仔猪,潜伏期
为3〜30天。成年猪及哺乳猪很少发生。通常呈散发,若有恶劣 因素的严重刺激,也可呈地方流行性,但流行缓慢。一年四季均可 发生,但在寒冷、季节交替、阴雨连绵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① 急性型(败血症)多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病猪精神不 振、厌食,体温升高到41°C〜42°C;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恶臭,
有时带血;腹痛,弓腰尖叫;耳、腰部及四肢皮肤呈紫红色,后期呈 青紫色;最后猪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偶尔咳嗽、痉挛,一般4〜10 天死亡,不死者转为慢性型。
② 慢性型(结肠炎型)最为常见,病猪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
略升高,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排出灰白色、淡黄色、暗绿色粪便, 粪便形同稀粥状,有时带血和组织碎片。皮肤出现痂状湿疹。后 期消瘦,病程长达2〜3周,最后因衰竭死亡。临床症状与肠炎型
猪瘟相似。
(3) 病理变化
① 急性型主要是败血症变化。耳、腹部有广泛出血斑;肝
脏、脾脏肿大,肝脏有针尖大至米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胃肠黏膜有 卡他性炎症,肠壁淋巴结肿大。
② 慢性型尸表皮肤有时可见小痂状皮疹;主要特征为盲肠、
结肠、回肠的坏死性肠炎,其上覆盖麦麸样物质;肝脏、脾脏、肠系 膜淋巴结肿大,切面有针尖大至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这是猪副 伤寒的特征性病变。
肺部有时有卡他性或干酪样肺炎病灶。
(4) 防控措施
①预防首先应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适当补料,消除发病诱
因,做好卫生与消毒工作。其次常发区应接种疫苗。目前使用的
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疫苗,1月龄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或断奶的 健康仔猪均可使用。
本疫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反应较大。口服 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都能吃到足够的疫苗。疫苗的稀释
和拌料方法要按使用说明书执行,以免失效。
②治疗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隔离病猪进行治疗,分群饲 养,圈舍、伺料彻底消毒。对易感猪群要进行药物预防,可将药物 拌在饲料中,连用5〜7天。
常选用的治疗药物有氟苯尼考、庆大
霉素、诺氟沙星、土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磺胺类药物 等。也可将大蒜5〜25克捣成蒜泥,或制成大蒜酊口服,每日3 次,连用3〜4天。同时,应用强心、补液或补充维生素制剂等进行
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