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CPU和GPU之后的“第三颗主力芯片”!DPU未来市场规模望超千亿 产业链上市公司梳理
在当前数据增幅大幅提升的大背景下,CPU性能的增速减缓,成本大幅增加,算力供给与需求形成剪刀差,CPU性能提升的难题亟待解决,以DPU为代表的异构计算具备将部分通用功能场景化、平台化的特点,实现算法加速并减少CPU功耗,有助于运营商、云计算厂商和互联网厂商对数据中心的升级改造,减少高达30%的数据中心算力税。
DPU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专用处理器,被认为是继CPU和GPU之后的“第三颗主力芯片”。机构指出,ChatGPT等AI技术发展大趋势下,算力需求凸显,DPU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全球、国内DPU产业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核心企业有望受益于行业发展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DPU能够作为CPU的卸载引擎,释放CPU的算力到上层应用。通俗来说,DPU能够让服务器将网络和存储功能从CPU卸载到DPU上,从而使CPU专注于运行操作系统和系统应用程序,可以释放较大一部分算力从而提高运营效率等。
民生证券吕伟3月2日研报中表示,全球DPU产业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随着Intel、NVIDIA等厂商的DPU大规模量产,预计DPU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0年全球DPU产业市场规模达30.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DPU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45.3亿美元,期间CAGR高达51.73%。
得益于数据中心升级和边缘计算、新能源汽车、IoT、工业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增长,中国DPU产业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预计中国DPU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0年中国DPU产业市场规模达3.9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DPU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65.9亿元,期间CAGR高达170.6%。
从行业格局上看,DPU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0年国内DPU市场中,国际三大巨头英伟达,博通,Intel的份额分别达到55%、36%、9%。
国内厂商中,华为,阿里,百度,腾讯也在近几年针对自身服务器进行自研与外购DPU,针对的主要功能在于数据,存储与安全方面。初创企业中科驭数、星云智联、大禹智芯、芯启源等都在加速各自在DPU赛道的布局。上市公司中,左江科技DPU已完成封装测试工作,功能均符合设计标准,目前正在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神州数码拟建设信创实验室,研发新型DPU算力设备。
中银证券杨思睿研报中表示,DPU行业虽处早期,但产业链成熟。同时DPU的制程挑战略低,适合新入局者。建议关注明确有DPU布局的上市公司左江科技、通信芯片相关的紫光股份以及国产异构计算芯片公司景嘉微、紫光国微等。
从产业链看,DPU上游涉及如EDA设计软件、IP核、封装测试、代工等环节,下游则主要对应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驾驶、数据通信、网络安全等领域需求。从产业趋势来看,DPU下游需求有望持续放量,国内厂商与海外龙头有望在未来同台竞技。
其中EDA软件方面,目前海外三巨头Cadence、Synopsys和Mentor Graphics合计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近77.7%,国产厂商在细分领域逐步突破,涉及上市公司包括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等。IP核方面,目前ARM、Synopsys合计占据全球IP核约60%的市场份额,同时第三名Cadence的市场份额为6%。国内公司包括芯力旺电子、原微电子、芯微电子等。
封装测试方面国内封装业已率先实现国产替代,并逐步向技术壁垒更高、产品附加值更大的先进封装发展。涉及上市公司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
兴业证券吴鸣远表示,DPU在可预见未来,将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驾驶、数据通信等领域,同时网络安全、信创、国防军工等细分市场渗透率亦有望提升。涉及上市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人士表示,技术路线的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决定了软件栈的多样化。复杂的应用环境让DPU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在解决软件适配问题,导致DPU落地时的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成本都非常高,阻碍了DPU的普及。
政协委员:有好电影才会有观众据上观新闻报道,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
新华社记者提问,今年国内电影市场刷新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纪录,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行业已走出困难期,电影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说,其实在今年春节之前,中国电影人的心一直是悬着的。2019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高光时刻,那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了600亿,全年有超过17亿人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亮眼的数据让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产业正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时期。”皇甫宜川说,虽然过去3年受到疫情冲击,但中国电影人从未放弃对光影梦想的探索。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电影市场能否快速复苏,就成为中国电影人最关心的问题。
“春节档通常被认为是市场一年的风向标,今年确实不负中国电影人的期望。”皇甫宜川说,《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深海》《熊出没》,都有非常好的票房表现,让大家看到观众对中国电影的需求和热情依然存在。在1月份的最后一天,春节档票房突破100亿,7天假期内有近1.3亿观众走进电影院。
“这是对中国电影行业和电影人最好的激励。”皇甫宜川说,有好电影才能有观众,有观众电影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中国电影人接下来要拍出更多不同类型的好电影,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范扎根:税收用于办大事要事,也用于民生实事细事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范扎根表示,税收是共和国的血脉,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既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又关乎人民切身利益,所以全社会都很关心税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话题。无论税制怎样调整,税收在“取”的这一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饱含民生温度,对困难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众给予照顾。
相比于税收从哪里来,人们可能更关心税务用到了哪里,大家知道税收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国家用它去办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比如巩固国防、发展科技、修建高铁、抗震救灾,等等。税收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作为税务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必须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优异的履职答卷。
曹鹏:让灵活就业者受关心更安心
全国政协委员曹鹏表示,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心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部署,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所以在这我也呼吁我们的用工单位,不管你是大是小,都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保障好,把这些家庭的顶梁柱给扶稳了。我们的用工企业要用好保险工具,社会要撑好保障伞,真正让我们的灵活就业者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赔,让我们的灵活就业群体受关心更安心。
丁佐宏:中国消费市场大、活力足、前景广阔
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用生活中的案例阐述了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他表示,中国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像汪洋大海一样,消费永远在,市场永远在,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永远在,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的不断释放,老百姓的腰包和口袋不断鼓起来了,相信消费市场会一路向好,越来越好,消费市场的活力一定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宋海良:能源与产业融合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宋海良说,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如此快。我们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四大融合的发展:
第一是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互补、协同与替补;能源+,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内的相互融合。
第二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多侧、多能、多环节的联动发展。
第三是实现要素间的融合发展,主要推动产融、产技、产信的三大融合。
第四是区域间的融合,推动跨国、跨区域的融合,从而构建绿色低碳合作的新格局。
能源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坚信能源融合发展的前景无限广阔,能源融合发展的价值更加彰显,让绿色低碳走进我们千家万户,并成为标配与终端。
海康威视再拆一子, 3500亿安防巨头为何“死磕”创新业务?环球老虎财经app
继萤石网络上市后,海康威视的另一家子公司也将申请上市。招股书显示,海康机器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4亿股且不低于8000万股,拟募集资金60亿元。目前,海康威视的净利润已出现下滑,其大力发展的创新业务能挑起业绩增长的重任吗?
继萤石网络上市后,海康威视准备再拆一子。
3月8日,海康威视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所属子公司海康机器的通知称,海康机器于近期向深交所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材料,并于3月7日收到深交所出具的受理通知。
据深交所官网显示,此次海康机器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4亿股且不低于8000万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且不低于10%,拟募集资金60亿元。
据了解,此次冲击IPO的海康机器与萤石网络一样,均为海康威视创新业务方面的子公司,此前,创新业务中的第一名萤石网络才刚刚成功上市,海康威视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筹备第二名海康机器的上市事宜了。
目前,海康威视为了发展创新业务,已经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虽然,创新业务的占比已经开始提高,但其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
“智能家居”打头阵,
“机器人”做准备
去年12月9日晚间,海康威视发布了海康机器的上市议案。
议案显示,海康威视拟拆分子公司海康机器上市,海康机器拟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2.4亿股且不低于8000万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且不低于10%,拟募集资金60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海康机器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海康机器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等。
据了解,海康机器是海康威视旗下业务占比排名第二的创新业务,主营业务为视觉定位导航、激光SLAM定位导航等。2022年上半年,海康威视旗下机器人业务主营收入为17.66亿元,占总营收的4.74%。
海康机器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机器视觉业务、移动机器人业务、计算机软件和无人机及其他四类业务。其中,机器视觉业务和移动机器人业务两大支柱型业务,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9.05%、92.93%、96.36%和98.07%。
GGII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海康机器在机器视觉及移动机器人两大业务板块均位居国产厂商整体业务规模首位。
从机器人市场规模数据来看,这是一条增长趋势较为明显的赛道。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为138.16亿元,同比增长46.79%。
数据显示,海康机器2019年度、2020年度及2021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0.65亿元、4.8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0.03亿元、0.50亿元、3.91亿元。2021年末,海康机器的净资产为7.53亿元。
此前,海康威视已经拆分了萤石网络上市,目前,萤石网络的股价已经从上市时的28.77元/股上涨到如今的34.30元/股。
如果海康机器能够成功上市,“海康系”上市公司也将增至3家。
关联交易较多,
存货逐年递增
虽然海康威视预计将机器人业务拆分出来,但是与萤石网络一样,海康机器也存在对母公司的“依赖症”。
股权关系方面,海康威视就全权把握着海康机器。企查查数据显示,海康威视、青荷投资各持有海康机器60%、40%股权,其中青荷投资系海康威视跟投计划对创新业务进行跟投的持股平台。
海康机器也在招股书中表示,若未来关联交易未能履行相关决策和批准程序或不能严格按照公允价格执行,或海康威视无法继续提供上述服务或产品,将可能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不过,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海康机器在报告期内,关联采购和关联销占比均成下降趋势。
2019-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向关联方采购金额分别为5.27亿元、10.08亿元、2.47亿元和2.05亿元,占各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82.61%、66.34%、12.41%和9.55%;海康机器向关联方销售金额分别为1.02亿元、1.18亿元、1.41亿元、1.1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88%、7.72%、5.1%、3.92%。
此外,海康机器还与海康威视共享着同一套信息系统。招股书显示,海康机器决定继续使用海康威视中后端业务系统,目的是为了提升管理效率。
而此前刚刚上市的萤石网络也曾因为与海康威视使用同一套生产、财务、办公、人事管理系统,而遭到上交所问询。上交所要求其说明共同使用同一套系统的情况下,能否切实保障发行人生产、财务、人员及业务的独立性,相关账号隔离、数据隔离等措施有效性。
除了上述问题,海康机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自2019年以来均为负,同时还存在较高的存货跌价风险。
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8亿元、-3.25亿元和-3.98亿元。
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同时,海康机器应收账款与原材料采购及产品备货均大规模增加。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9月,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4.78亿元、4.46亿元、6.81亿元和11.08亿元;同期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62亿元、8.32万元、12.11亿元和17.28亿元,几乎涨了6倍。
海康机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存货逐年递增的原因一方面主要系公司营业规模不断增长,需要更多的备货以保证业务规模的增长。另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由零库存管理转变为独立采购及生产体系。此外,公司部分项目验收周期较长。
海康威视“死磕”创新业务
一边马不停蹄的拆分子公司上市,另一边,海康威视收获了10年来最差业绩。
海康威视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总营收预计831.74亿元,同比增长2.1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128.27亿元,同比下滑23.65%。对比2021年的数据,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8.21%、25.51%,增速均出现大幅下滑。
这也是海康威视十年来首次净利润出现下降,其主营产品的毛利率也同步下滑。
以2022年半年报为例,海康威视主业产品及服务期内营收293.66亿元,毛利率44.61%,较2021年H1下滑2.88%;创新业务营收70.08亿元,毛利率40.25%,下滑1.39%;主业建造工程营收8.84亿元,毛利率17.53%,下滑11.50%。
不过,从财报数据可见,业绩下滑的原因是研发费用的增长。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46.75亿,要比上年同期的38.78亿多了7.97亿。销售费71.05亿元,同比增长10.02%;管理费19.34亿元,同比增长26.30%。
2021年,海康威视有5个创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亿、净利润为正;同时,公司研发投入82.52亿元,占公司销售额的比例为10.13%,研发和技术服务人员超过2万人,占公司总人数近50%。
自身业绩下滑,疯狂“花钱”搞研发的海康威视牢牢的盯紧了创新业务。
资料显示,海康威视旗下的创新业务包括萤石网络、海康机器、海康微影、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共计8项,占比为18.8%。
其中,海康威视只在财报中披露了智能家居业务、机器人业务、热成像业务、汽车电子业务以及存续业务。除了已上市的萤石网络和待上市的海康机器,热成像业务、汽车电子业务以及存续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65%、2.21%和1.95%。
虽然这些业务的占比仍然较少,但从这些业务的增速来看,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上半年,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收入达70.1亿元,同比增长25.6%。
其中,机器人、热成像、汽车电子业务工业属性较强,收入分别达到17.7亿元、13.6亿元、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8%、32.2%、49.2%;萤石和存储业务属于To C业务,受到消费低迷的影响,上半年收入分别为19.6亿元、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7%、7.1%。
除了推动子公司上市,海康威视还不断为子公司吸引战略投资。2月15日,海康威视旗下的石家庄森思泰克又传引战消息。海康威视表示,此举有利提升森思泰克竞争优势,加速汽车电子业务版块发展,优化汽车电子在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资源配置。
责任编辑 | 黄海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