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知乎)  动力  孩子  销量  BC支付接口  时间  船舶  学生  公司  软件 

“后浪”绿色金融: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何点“碳”成金?仙三演员表

   日期:2023-10-17     浏览:37    评论:0    
核心提示:“后浪”绿色金融: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何点“碳”成金? 夏子轩 2021-12-30 23:52:40 来源: 时代周报 兴起、演进,新业态不断涌现 环保节能日渐成为各界共识,“双碳

“后浪”绿色金融: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何点“碳”成金?

夏子轩

2021-12-30 23:52:40

来源: 时代周报

兴起、演进,新业态不断涌现

环保节能日渐成为各界共识,“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神速。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21%。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12月30日,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碳”核心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碳吸收、碳捕捉以及碳的市场化最优配置,而金融行业及资本市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能发挥资金支持、产品支持以及市场化配置资源作用。

各大银行纷纷发力绿色金融。目前,工商银行的绿色贷款规模位列商业银行首位;农业银行获评《亚洲货币》最佳绿色债券银行;建设银行在业界率先推出《绿色贸易融投资指引》;中国银行获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奖机构年度奖”。

除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也在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加快与智库机构、交易所的合作。

11月3日,浦发银行联合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探讨金融机构助力碳中和的具体举措,发布《金融助力碳中和发展与实现蓝皮书》;北京银行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北京地区首家以“绿色”命名的支行——北京银行通州绿色支行。

身为金融业的“后浪”,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作用地位不断提高。

12月30日,同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德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工作需要绿色金融全面支持,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全文

兴起和演进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我国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我国绿色金融的开端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5年,央行发布《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门的信贷发放和管理工作要配合环保部门把好环境关,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应运而生。

此后,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和信贷政策。原银监会在2007年和2011年先后印发《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初步建立绿色信贷认定标准、流程管理和信息披露体系。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推广绿色信贷、排污权抵押等融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信贷、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等方面首次明确“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

2016年,被业界普遍视作中国绿色金融元年。2016年3月,“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写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同年8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正式构建中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框架。

这一年,杭州召开G20峰会,将绿色金融列入峰会议题,写入峰会公报。这标志着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治理,为世界绿色金融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2017年,“发展绿色金融”写入十九大报告,绿色金融被明确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同年6月,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的八个市(州、区)获批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绿色转型。

这一年,绿色金融再次成为G20峰会的热门话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央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通过减少未来的补偿成本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促使金融资源配置向保护环境倾斜,增强整个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绿色金融虽起步晚,但凭借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经济体量及资源优势,已成为全球主要绿色金融市场之一。

“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工作,所有国家都责无旁贷。”杨德林表示,全球金融业应当通过紧密的协作来激活、挖掘、调动全球资源,将资金配置到全球绿色事业发展当中去,通过合作来把握绿色转型带来的全球市场机遇,从而共同构建并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目标。

碳市场大幕开启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碳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全国碳市场加速建设,碳金融空间被逐渐打开。

碳排放交易,简言之就是把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当作一种商品交易。如一家企业原本一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技术提升后每年碳排放量只有1.5万吨,剩下的0.5万吨碳排指标就可以出售给碳排放超标的企业。

早期,我国通过清洁能源发展项目(下称“CDM”)与发达经济体合作,并未构建自己的碳交易市场。由于欧盟决定从2013年开始只接受最不发达国家新注册的CDM项目,导致我国CDM签发数量大幅减少,中国CDM一级市场受限,随后便开始发展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等地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拉开碳市场建设的帷幕。

2014年至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趋势,2017年我国碳交易成交量最大,达4900.3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年全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完成成交量4340.0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40.85%。

各试点交易市场表现差异明显。其中,广东、湖北、北京和上海碳市场表现较好,天津和重庆碳市场表现略逊一筹。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各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交易累计成交4.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成交额104.31亿元。广东、湖北、北京累计成交额位列前三位。

因各区域的碳交易行业覆盖面有限,区域之间缺乏协同机制,碳交易市场流动性差,市场呼唤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采用“双城模式”,在上海设置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武汉设置碳配额登记结算中心,首批交易主体是2225家火电控排企业,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年。就容量而言,是欧盟碳市场的三倍。

12月30日,中和元良高级研究员薛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碳排放交易集中在能源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主要原因是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到44.62%,是碳排放的大头企业。并且电力行业规模较大,较为集中,便于管理。”

截至12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54亿吨,累计成交额64.42亿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表示,经过近十年的碳交易试点经验积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未来随着农业、航空业等更多行业纳入,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

薛敏表示,目前碳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是欧盟碳市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绝大部分上也是借鉴了欧盟经验。未来,全国碳市场也应多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全国碳市场。

新业态层出不穷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租赁等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项目风险。

目前,中国已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市场和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截至2021年9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方面,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1.4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

具体来看,绿色信贷是指投向绿色项目、支持环境改善的贷款。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认为,信贷资金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商业银行要围绕重点领域出台专门的行业信贷政策,推动绿色信贷指标体系与信贷行业政策的有机融合,同时配套差异化措施。

相比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是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绿色金融产品,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专项绿色债券以清洁能源领域为主,涉及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

在绿色债券的基础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2021年2月和5月分别推出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截至2021年9月末,碳中和债发行规模合计达1889.72亿元,涉及公司债、中期票据、政策银行债、短融、私募债、ABN、ABS等多个债券品种。

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除传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外,还发展出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PPP等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认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积极开发能效信贷、环境权益、碳中和债券等金融产品,以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并购基金、绿色信托计划等满足绿色发展多元化需求,同时深入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金融产品,发展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金融服务。

在标准体系方面,我国已制定三套绿色标准,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产业,分别为原银监会2013年发布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央行于2015年12月核准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以及发改委等七部委于2019年3月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前景广阔。央行行长易纲指出,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预计需投入139万亿元,其中2030年前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需要资金3.1万亿~3.6万亿元。

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认为,“双碳”目标下将孕育巨大投融资需求,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仅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

景川表示,政府在政策引导以及资金支持是金融产品设计以及运用的基础,资本市场可借鉴欧洲等发达市场在ESG金融产品和碳市场、碳金融方面经验。鼓励大规模设立双碳基金和减碳基金,设计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交易品种,实现碳的综合有效利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yzsw.net/news/show-152888.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后浪”绿色金融: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何点“碳”成金?仙三演员表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