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深圳南京杭州居前三
作者: 金叶子
城市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我国创新型城市启动建设十多年来,区域格局有哪些特点?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出版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苏州、长沙、合肥和青岛。其中,深圳连续四次排名第一,不过,南京、武汉、西安凭借科教资源富集优势进一步缩小了与深圳的差距。
今年是第四次公布该系列报告,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及城市、城区之间的可比性问题,编写组仅对97个地级和副省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报告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高层次科技人才数等指标。
南京、武汉位次上升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作为区域创新高地,创新型城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
截至2022年底,科技部共支持103个城市(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103个创新型城市占全国51%的人口,汇聚全国85%的RD经费投入和72%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培育全国85%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出全国81%的高新技术企业营收,覆盖全国67%的GDP。
第一财经对比去年的报告发现,今年前十城市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仅个别城市排名微调。其中,深圳依然保持第一,南京从去年的第四名上升为今年的第二,超过了杭州、广州,此外中部的武汉从去年第六名回到了前年第五名的位次。
结合城市具体措施来看,提升2个位次的南京,2022年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取得四项重大创新成果。成功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2家,创新型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
报告显示,武汉的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到6.3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武汉科技创新活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5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此外,武汉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强,高企营收与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比98.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报告还强调,武汉在高水平科学与工程研究基地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方面优势突出。
报告提到,在10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区)中,有15个创新资源较为匮乏的城市不在百强榜之列,这些城市多处在欠发达地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认为,这些城市需要通过“东西联动”“南北互动”等举措增加科技创新力量。
“这些创新资源较匮乏的城市应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通过搭建应用场景建设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报告编委会委员张志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统筹创新布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等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RD经费分别为18928.1亿元、5346.4亿元和368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14.7%和14.6%;东部地区对全国RD经费增长的贡献为67.7%,领先优势依然明显。
根据报告发布的另一个评价榜——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苏州和长沙;此外苏鲁浙粤上榜城市较多,分别占12席、12席、10席和8席,江苏和浙江省内城市创新发展较均衡,上榜率超过90%。
报告显示,百强榜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超过68万亿元(占全国的67%);百强榜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之和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的8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统筹创新布局。“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东中西部不一样,城乡不一样,但是他们对科技的需求,参与科技的愿望一样迫切。我们在布局中都要充分考虑。”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也新增了“区域科技创新”一章,提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可以依托区域创新平台,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开放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这为重大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卖一辆亏12万?蔚来股价创港股上市来新低!摩根大通却在加仓小鹏造车新势力当下有多难?3月2日,港股新能源汽车概念股集体低开,蔚来股价盘中最低跌至68.7港元/股,创其港股上市以来新低。截至收盘,蔚来跌13.17%,报69.2港元/股。
此前一天,蔚来披露了2022年全年的业绩,净亏损超144亿元,同比扩大259.4%,按12.25万辆的交付量来算,几乎是卖一辆车“亏损”近12万元。其中第四季度净亏损57.86亿元,是去年亏损最高的一个季度。
李斌表示,蔚来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依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但前有特斯拉发起价格战、比亚迪销量大涨,后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穷追猛赶,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还能否稳住阵脚?
3月2日晚间,美股开盘后,新能源汽车板块走势分化。其中,特斯拉大跌超6%,一度跌超8%,蔚来美股低开超5%后跌幅收窄,截至发稿跌4.11%;小鹏汽车涨超2%;理想汽车涨超1%。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从2020年到2022年,蔚来汽车的销量持续增加,但亏损也持续扩大,陷入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处境。
2020年,蔚来一共交付了4.37万台车,净亏损超53亿元。2022年,蔚来一共交付了12.25万辆车,销量提高到了2020年的2.8倍,但亏损也几乎是“同比例扩大”,全年净亏损144.37亿元,创下了近三年的亏损最高纪录。
这背后,也受蔚来汽车业务毛利率大幅下滑的影响。2022年第四季度,蔚来的汽车业务毛利率仅有6.8%,而2021年同期为20.9%。
对此,蔚来表示,由于现有ES8、ES6及EC6车型相关的存货拨备、生产设施加速折旧与购买承诺损失,对2022年第四季度的汽车毛利率影响了6.7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蔚来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为13.7%,同比减少了6.4个百分点。
作为“汽车界的海底捞”,重视用户体验是蔚来身上重要的标签之一,但这种标签也使得蔚来不得不在销售和服务上投入重金。2022年全年,蔚来的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为105.37亿元,同比增长53.2%。
除此之外,换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也十分烧钱。据蔚来官方披露,截至2月底,蔚来已经在全球累计布局1331座换电站(海外11座)、1261座超充站(海外6座),6385根超充桩(海外18根)、1114座目的地充电站、7558根目的地充电桩、接入超104.8万根第三方充电桩(海外超38.8万根)。
同时, 蔚来对研发的投入也在持续扩大。2022年,蔚来研发费用为108.36亿元,同比增长136%。
今年1月,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在参加活动时还透露了蔚来手机的研发进度,他表示蔚来手机今年二季度开启内测,预计会在今年三季度正式向社会发售。
亏损在加大、研发在烧钱、还要造手机,那么蔚来账上的资金还够花多久?截至2022年年底,蔚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资金、短期投资及长期存款结余为455亿元。
虽然账上的钱还有,但蔚来的“烧钱速度”也很快,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盈亏平衡就成了当务之急。
2024年能否盈亏平衡?
在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李斌表示,蔚来有望于今年第四季度实现NIO品牌的盈亏平衡,并在明年实现公司整体的盈亏平衡。
不过今年,新能源汽车“国补”已经退出,特斯拉等车企还掀起了价格战,逼迫造车新势力降价保销量,这种背景下,新势力们想实现盈亏平衡容易吗?
1月6日,特斯拉国产车型全系降价,最高降幅达4.8万元,Model 3和Model Y车型价格均创下史上最低。受此影响,国内许多车企官宣降价。1月13日,问界宣布问界M5 EV和问界M7起售价均下调3万元。1月17日,小鹏汽车宣布,启动G3i、P5、P7的新年新价格体系,整体降价幅度达2万元-3.6万元。
2月初,市场上还传出了“蔚来降价”的消息,称:蔚来将开启降价促销,2022款ES6和ES8降幅最高超过10万元。对此,蔚来方面回应称“有些夸大”。据了解,关于老款ES6和ES8的很多优惠此前就有。同时,蔚来2022款ES8、ES6和EC6车型迎来全新换代,仅少量展车和库存车可以享受展车政策约2万元、3万元的优惠。要想享受到10万元的优惠,还需要加上“内部员工优惠”等,很难真正达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颜景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蔚来和小鹏的降价总体来看跟特斯拉有一定关系。从品牌上看,特斯拉更强一些,而在价格区间上,它们也有所重叠,为了促进销量,降价还是最直接的手段。
而在3月1日的财报沟通会上,针对特斯拉等品牌掀起的价格战,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表示,蔚来品牌始终坚持稳定的价格策略,也没有通过减配来降价的计划。
针对价格战一事,另一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也在3月2日的理想汽车2023春季媒体沟通会上表示,特斯拉和比亚迪即便是大规模降价也能保持20%的毛利率,而理想汽车要保证在研发等方面的必要投入就必须保持较高的毛利率,也就是说理想汽车暂时不会降价。
那么,坚持稳定的价格策略的蔚来能否保持销量的增长?
今年1月,蔚来汽车交付量为8506辆,同比下滑12%。不过2月份,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出现了复苏,理想汽车交付量为16620辆,同比增长97.5%。蔚来汽车交付量达12157辆,同比增长98.3%。 据蔚来预计,2023年一季度公司汽车交付量将在3.1万辆到3.3万辆之间,同比增长28.1%。
然而,新势力也面临着“老车企”的步步紧逼。今年2月,比亚迪销量为19.36万辆,同比增长119.35%,领跑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广汽埃安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月份完成销量3.01万辆,同比增长253%。吉利还推出了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进一步加码新能源赛道。
在特斯拉打响促销降价战、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的情况下,造车新势力普遍面临着较大的销量压力。
不过对新能源车企来说,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或将带来造车成本的降低,改善车企的盈利能力。李斌表示:“如果原材料价格按目前趋势达到我们预期的下降速度,我们不改变2023年四季度蔚来品牌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碳酸锂在四季度有机会下降到20万元/吨甚至更低。随着成本下滑,蔚来在2023年可以回到18%到20%的毛利率。”
据数据,截至3月2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经跌到37.4万元/吨,较2022年11月高点56.75万元/吨跌去近20万元/吨,跌幅达34%。
但碳酸锂价格是否会真的一路下跌,在年内再度“腰斩”?
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微博表示:“根据上险量的初步统计,2023年1月+2月,乘用车上险量同比2022年1月+2月下跌超过25%;此外,新能源乘用车的占比超过30%了。结论:碳酸锂无论如何都要大幅降价了,因为需求远远不如预期。”
但对于碳酸锂的价格业内也有不同的观点。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碳酸锂价格可能会在30万元/吨到40万元/吨的区间内维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平衡点。至于能够维持多久,还要看下游市场的消费情况。
据中汽协预测,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900万辆,同比增长约30%,增速将显著低于2021年和2022年水平。
若碳酸锂价格并未按李斌预测的那样大幅下滑,那么蔚来是否会考虑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计划?按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计划,未来三年,它可以给理想、蔚来等核心客户一项优惠: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但与此同时,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给宁德时代。
可以说蔚来和宁德时代,目前都在赌碳酸锂的价格下滑。这场赌局的结果,也影响着蔚来究竟能否在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
机构如何看待造车新势力?
3月2日晚间,美股开盘后,新能源汽车板块走势分化。其中,特斯拉大跌超6%,一度跌超8%,蔚来美股低开超5%后跌幅收窄,截至发稿跌4.11%;小鹏汽车涨超2%;理想汽车涨超1%。
如何看待造车新势力的发展?目前市场对于不同车企的发展情况仍存在分歧。
由于蔚来在3月1日公布的季度盈利和营收都低于预期,摩根大通将蔚来汽车ADR评级由超配下调至中性,目标价10美元,即上涨13%。
但据港交所数据,摩根大通在2月24日增持约495万股小鹏汽车,每股均价为35.1288港元,涉资约1.74亿港元,持股比例从4.74%增加到5.10%。
另外,摩根士丹利发布研究报告称,给予理想汽车“增持”评级,目标价91港元,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末前公司达到每月2.5万-3万辆交付量,而去年第四季度其毛利率为20%,略低于普遍预期,市场将关注未来毛利率趋势。
从销量情况来看,2022年理想汽车交付新车13.32万辆,同比增长47.2%;蔚来汽车交付量达12.25万辆,同比增长34%;小鹏汽车交付量12.08万台,同比增长23%。无论从销量还是销量增速来看,理想汽车都成为了“蔚小理”之首。
而从经营情况来看,理想同样领先。2022年,理想汽车实现营收452.9亿元,同比增长67.7%,净亏损20.32亿元,2021年同期为亏损3.2亿元。同年,蔚来汽车实现营收492.69亿元,同比增长36.3%,净亏损超144亿元,亏幅同比扩大259.4%。小鹏尚未披露2022年财报,2022年前三季度净亏损67.78亿元,亏幅扩大89.54%。
尽管在销量上各家车企分化走势还不明显,但从利润来看,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当蔚来和小鹏还困于“大幅亏损的泥潭”之时,理想距离盈利已经不远了。
平安证券研报表示,比较新势力车企的“内部信”,小鹏汽车大力进行组织变革,梳理渠道与产品定位,期待困境反转;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SUV和精准定位围猎高端合资燃油车,有望成最先盈利的造车新势力车企;蔚来开支较大,着力于提升内部效率。
华熙生物费用端或现结构性调整 合成生物商业化待考华熙生物的业绩快报透露出,公司费用端或出现结构性调整。
2月28日,华熙生物(688363.SH)发布2022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3.6亿元,同比增长28.53%;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30.06%。
业绩快报显示,去年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使期间费用合计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这是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超30%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华熙生物称,公司高度重视长期持续增长所“必须”的战略性投入。去年,公司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以合成生物为驱动,建设中试转化平台,提供科研以及产业转化力量支撑。
华熙生物品牌与传播战略中心总经理朱思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华熙生物把科研的产业链、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仅能够自己做前端的基础研究,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验证,再结合我们的市场转化能力,真正把产品推向市场。”
压降费用显效
华熙生物依托“四轮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了生物活性物、医疗医美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在内的产业链一体化业务架构。
细分业务方面,据华熙生物在业绩快报中透露,2022年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原料业务稳步增长,医疗终端业务基本持平。
财务数据显示,华熙生物的业绩增速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逐年放缓,2021年后逐渐回升。
2018年至2021年,华熙生物分别实现营收12.63亿元、18.86亿元、26.33亿元、49.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41%、49.28%、39.63%、87.9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4亿元、5.86亿元、6.46亿元、7.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7%、38.16%、10.29%、21.13%。2022年公司业绩继续保持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华熙生物将2022年扣非净利润增长归功于降本增效。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去年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使期间费用合计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2022年,华熙生物营收同比增长28.53%。也就是说,公司去年的期间费用增速整体要低于这一数字。
记者注意到,公司近年来期间费用率呈上升趋势,2021年,华熙生物期间费用率创新高,为61.1%。其中,销售费用一直是华熙生物期间费用的“大头”。
在分析人士看来,华熙生物业绩快报中披露的简短信息,或透露出公司在销售费用端有了新的思考,可能存在压降或控制相关费用的情形,以期给利润留出更大余地。
华熙生物“把钱花在刀刃上”还有另一个佐证。公司在业绩快报中表示,高度重视长期持续增长所必须的战略性投入。
什么是“必须”的投入?
据其介绍,华熙生物去年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以合成生物为驱动,建设中试转化平台,提供科研以及产业转化力量支撑;前瞻性布局产能,为未来的销售增长进行产能储备;持续提升功能性护肤品品牌力,打造国民品牌。
合成生物商业化考题
发力合成生物,是华熙生物近年来的重点战略。公司致力于打造集“研发创新、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公司”,试图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在多种生物活性物上逐步实现产业转化。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都在加快部署合成生物学,我国也不例外。《“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中,分别多次提到“合成生物学”,强调要加快发展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创新,有序推动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华熙生物自2018年开始布局合成生物赛道,目前已经搭建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已经与20多家科研院校展开了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研发共创与合作,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
“生物科技是引领未来的五大科技之一。合成生物学颠覆了传统认知,打破物种界限,已经成为生物活性原料可持续发展的引擎,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突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华熙生物合成生物研发中心主任陶文文表示。
但总体来看,合成生物目前还处在一个加速发展期。
“合成生物学企业具有较高的商业化壁垒,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效率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长城证券化工新材料首席分析师肖亚平表示,如何破除商业化壁垒,如何提升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效率将会是各大合成生物学企业长期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在肖亚平看来,合成生物企业的商业化转化历程,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品初创等技术范畴;第二个层次是从产品生产到大规模商用,涉及商业化选品能力、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市场推广等因素,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商业策划能力。
朱思楠告诉记者,在成果方面,通过合成生物技术,高纯度麦角硫因、5-ALA、维生素C葡萄糖苷、红景天苷等物质已完成发酵工艺验证;多聚寡核苷酸、NMN和人乳寡糖均已实现突破性进展,处于国际领先研发水平;依托寡糖体外酶催化合成技术,建成了全球分子量覆盖最广的人体三大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寡糖库。
“在前端菌种及合成技术上,华熙生物具备领先的底盘细胞设计能力。”朱思楠称,目前公司已经拥有酵母菌、谷氨酸棒杆菌、大肠杆菌等生产各类生物活性物的丰富的底盘库,并且已建设完成高通量自动化、微流控等筛选平台、AI蛋白质预测平台、发酵优化筛选平台等,这将加快底盘细胞及产品的快速迭代能力,6-12个月即可实现从设计DNA到形成产品。
在市场转化方面,朱思楠表示,华熙生物拥有从原料到医疗终端、消费终端的全产业链业务及相关运营经验,并在市场渠道、消费者洞察、品牌建设等方面已建立了扎实的业务逻辑,这将能够为合成生物终端商业化提供发展支撑。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