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档新片预售总票房破6亿
证券时报网讯,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1月21日9时25分,2023年春节档新片预售总票房破6亿!《满江红》《流浪地球2》《无名》分列预售票房榜前三位。
必和必拓:中国将成大宗商品需求侧稳定力量 经济持续巩固回升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近日披露2023上半财年运营公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半财年,西澳铁矿(WAIO)的产量创下历史纪录,达到1.46亿吨(100%产量)。
截至目前,必和必拓对2023财年的产量指导目标保持不变。不过,报告提及,埃斯康迪达铜矿(Escondida)和必和必拓三菱联盟(BMA)的产量指导将趋向于各自目标的下限范围。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Mike Henry)表示,得益于南坡铁矿(South Flank)持续扩产以及强劲的供应链表现,西澳铁矿上半财年的产量创下新高。铜矿方面,虽然2021年12月当季,智利道路封锁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埃斯康迪达铜矿产量仍有所增加;斯宾塞铜矿扩产项目的开展也推动了其产量的持续上升。此外,奥林匹克坝铜矿冶炼厂表现持续强劲,材料加工接近创纪录水平,使得黄金产量创下新高。因再次受到强降雨天气的影响,昆士兰煤矿的产量受到影响。
必和必拓认为,2023年经合组织国家普遍面临经济逆境,中国将成为大宗商品需求侧的稳定力量。韩慕睿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稳增长政策包括提振房地产行业以及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等效应叠加,预计中国经济将在上半年持续巩固回升态势,钢铁产量有望连续第五年超过10亿吨。”
值得关注的是,必和必拓也在同时调整资产组合。就在过去的2022年12月,必和必拓与澳大利亚铜生产商OZ Minerals Ltd(OZL)签署了一项安排实施要约,以每股28.25澳元的现金价格收购OZL的全部股权。韩慕睿称,该要约目前已得到OZL董事会的一致支持,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进行股东投票以获得OZL股东的批准。
报告还显示,埃斯康迪达铜矿和西澳铁矿的全年单位成本指导目标保持不变。因严重潮湿天气及通胀压力对产量的影响,必和必拓三菱联盟和新南威尔士州煤矿(NSWEC)的单位成本指导目标有所提高。
韩慕睿也同时强调,通货膨胀正在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所以集团也将会持续关注生产效率和可控成本。
春节人口流动大,如何追踪监测疫情?观察者网
邱溱
流行病学从业人员
2023年春节是疫情三年来,很多人回家团圆的第一个春节,这从今年春运的繁盛景象就可见一斑。
尽管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已经度过了第一波高峰,很多人也都“阳康”了,但由于不再统计感染人数,也让大家担忧:目前全国疫情感染到底是什么情况?经历过这个春运,会不会再来一波疫情高峰?
一、监测新变异毒株的意义
放开疫情管控后,疫情通常会呈波峰-波谷状态,一波疫情的结束很可能意味着下一波疫情的到来。
以下是美国疫情的趋势,蓝色为感染人数,红色为死亡人数,能很明显看到波峰-波谷交替出现。
产生波谷的原因在于,一波大流行开始后,人群感染比例迅速增加,阳康人员会具备抗体。
下图为2020年第一波疫情期间,印度政府在德里地区的血清抗体抽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随着感染进程的进展,人群抗体比例持续增加。2021年年初疫苗刚开始推广,可推定绝大多数人的抗体来自感染。
人群抗体比例越大,当前毒株传播越困难,所以当时印度对疫情前景做出了乐观的估计:
根据2021年年初的报道,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如果没有新毒株影响,疫情确实走向结束。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红色为感染者,绿色为免疫人群,蓝色为健康群体。
传播链如果遇到易感人群,将持续传播。如果碰到绿色的免疫人群,则链条会中断。所以,人群抗体比例越高,病毒传播过程中遇到有免疫能力个体的几率越大,传播就越困难。
但如果出现了具备免疫突破能力的新毒株(本土突变产生或者境外输入),如2021年春季的Delta和年底的Omicron,局面就会被打破,原有的抗体效力下降,新一轮疫情就会爆发。
以南非的情况为例。2020年前期原始毒株在南非流行,年末南非本土出现Beta毒株并迅速取代原始毒株,随后2021年印度输入的Delta取得主流地位,2021年年底,来自非洲某处的Omicron在南非豪登省爆发,成为新的主流,并扩散到全球。
由此可见,全新毒株是新一轮疫情的先行指标,所以要加强对新毒株的监测工作,只有在新毒株出现后早发现,早测序,早评估,早决策,才能尽早识别高危害毒株,避免该毒株引发新一轮疫情。
二、全新毒株出现的高危环节
那么,全新毒株出现的可能性都有哪些?
1.同时感染多种毒株会加大病毒重组的概率
病毒偶尔会在复制中途切换到另一条基因继续复制,如果两者相同,则复制结果不会有区别;如果两者不同,就可能出现重组毒株。
而在多种毒株共流行的环境下,存在同时感染多种毒株的可能性。
2.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后,长期不能清除病毒,长期感染加大了毒株突变可能
免疫缺陷患者很难清除体内的新冠病毒,病毒可以在体内长期繁殖并不断变异。正如一些科学家认为,Omicron的突变是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演化而来的,是此人长期感染的结果。
3.核糖核苷类似物等致突变剂的使用
核糖核苷类似物在体内可以代谢成为干扰病毒RNA的物质,与病毒RNA竞争性地来结合RNA聚合酶,如渗入新冠病毒RNA而导致病毒产生错误突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生成不正常的病毒蛋白质,让病毒无法存活。
在个别情况下,病毒可存活,但发生性状改变。而性状改变的方向是完全随机的。
三、如何识别全新毒株
新冠病毒基因组的长度为29903(约3万)个碱基,技术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技术人员测定整个基因组可能要耗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凭借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成之前数月的工作。
全基因组测序需要在实验室里进行,依赖高性能计算机和芯片,至少分析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果批量做新冠基因组测序,成本约为每次几百元,远远高于核酸单管的16元/次。
这是第一步。如果新毒株(以下用X代替)危害性很大需要管控,在新毒株的基因组明确后,可以利用PCR检测做针对性的识别。
例如Alpha疫情时期,英国用PCR识别Alpha,具体办法是:赛默飞某款PCR试剂盒,同时测刺突蛋白、N蛋白和ORF1ab。
赛默飞的刺突蛋白引物,故意针对的是69/70位点,而Alpha正好有69/70缺失突变,所以用该款试剂盒测试为阴性。但用其他试剂盒测试,结果为阳性。所以该试剂盒阴性+其他试剂盒阳性,大概率就是Alpha。
我们可以选择新毒株的特征基因组片段,开发针对性的试剂(试剂A,不识别X),就可以用核酸检测的手段筛查该毒株的感染人群。筛查中可同时选用普适性的试剂(试剂B,可以识别大多数新冠病毒)。如果A阴性,B阳性,判定感染毒株X。
也可以用类似策略开发只能检测到X的试剂C,只要试剂C检测阳性,就可以判定感染X。但由于毒株还在持续突变,以上策略准确性不是100%。
是否能混检取决于人群X毒株感染率,如果感染率很低,可以采用20混1或者10混1的方式加快筛查速度。如果感染率较高,就只能单管检测。
找到感染者后,还可以用流调的方式对传染链进行追踪,但流调只能在扩散初期起到效果。
四、早发现早控制新毒株难度很大
但在目前防控措施放开的情况下,早发现、早控制新毒株的难度也变得很大。
首先是筛查覆盖面偏小,很难做到早发现。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披露的数据,2022年12月中国疾控中心通过抽样调查,完成了1142个病例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BA.5.2和BF.7占全国流行的绝对优势,两者合计超过80%。此外,还有7个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也在流行。
即使加上其他地方疾控中心和医院的测序,全国一个月只测序了不到3000例,相比庞大的感染数据来说,抽样的比例很低。
其次,测序能力地域上很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测序多,中西部地区测序很少,西部地区省份只有省级疾控中心有测序能力,实际测序量很少。如果全新毒株从乡镇开始传播,很可能发展到县内普遍感染,外溢较多的时候才能监测到。
第三,开发特定的核酸检测试剂需要时间。在明确基因组序列后,还需要设计并测试试剂,测试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生产、分发,然后才能投入使用。
第四,搜集该毒株的重症率,以及做出决策也需要时间。如果要决策防疫政策的调整,需要数据支撑,最重要的数据为重症率。
按一般规律,大多数病例有3天左右潜伏期,出现症状一周以上才可能发展到重症。所以在疫情开始传播14天以上才可能有较完善的重症率数据。如果要求数据较为可靠,则周期还会更长。新冠传播速度为2天一代,2-3周的时间足以感染疫情爆发地区较大比例的人群,在这个阶段,防控措施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
第五,流调能力有限,很难承担围堵任务。根据流调实际经验,如果能靠落地检筛查到病例,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靠流调和小范围隔离将疫情控制在萌芽阶段。但如果传染链已经扩散一周左右,基本无法低成本控制。
眼下由于新冠防控措施放开,多数东部地区的流调中心已经解散,即使下决心重组,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正常工作。中西部地区流调能力更差,由于软硬件、财政、人员素质等因素,从2020年至今未能建立起合格的流调体系。在2022年秋季疫情中,多地不能在早期感染者数量还不多的窗口期控制疫情,直到感染者人数挤兑了隔离能力。如果需要重新防控,流调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而出现全新毒株的话,境内出现和境外出现的结果又完全不同。
如果重症率高的新毒株出现在境外,则疫情输入到我国存在一定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国外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已经对病毒进行研究,并获得了一定数据。
在疫情输入我国时,我们已经掌握病毒基因组数据和一部分重症率数据,可以及时完成决策并调整。所以可以靠加强边境管理疫情输入,即使有小规模的疫情输入,还来得及用核酸筛查+重启流调的方式将新毒株清零。
如果新毒株在境内偏远地区出现,由于发现时(住院数据异常)疫情可能已经广泛传播,获取和核实数据也需要时间,决策时间和处置时间就非常紧张了,控制毒株扩散难度很大。
而眼下正是春节假期,由于春节人员流动性很大,如果境内出现全新毒株,防控更难。
五、对控制新毒株的一些建议
所以对新毒株的防控,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 高度关注境外疫情流行趋势,海关加强对航空口岸、陆路边境口岸的测序能力,加强对入境人员的监测。
完善境内测序力量布局。加大对测序工作的人员、设备、经费支持,让全国所有的地市都具备测序能力,并要求各地市每天都完成一定的测序数量,日常的测试中,下属每个区县都要进行抽样。
加强对境内高风险人群的管理,重点是癌症、艾滋病患者等免疫缺陷患者。如果此类人群感染后迟迟不能转阴,应当有效干预治疗,避免长期感染出现变异毒株。
控制致突变剂的使用范围,例如可以只在隔离条件下使用致突变剂,如果有新毒株出现也可以及时控制。
5.避免同时感染,可要求阳性人员离岗休息,降低转阴前感染其他毒株的可能性。
6.加强筛查力度。如果某地出现全新症状、短时间病例激增、或者住院患者激增的现象,需要调集全省力量重点支援,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测序,依靠全国的技术力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
7.逐步补上中西部地区流调能力的短板。
未来国内还可能出现其他传染病,可能是高重症率新冠,还可能是别的疾病。而新冠这样的传播能力很强的传染病,靠流调控制疫情的窗口期只有5天左右,如果疫情传播超过了一周还想控制,就只能考虑大范围封城,那代价就太大了。
如果我们能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常备流调队伍,并事先准备好软硬件,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投入使用,堵住防线的缺口。如果不做事先准备,在5天的窗口期内无法完成人员调配、信息系统建立、磨合等工作,很可能错过战机。
这里笔者想简要介绍下流调的重点:
(1)发现病例后,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该病例见过哪些人(认识的人,要求提供联系方式),去过哪些公共场所(见到的人大多数不认识)。
(2)见过的人作为密接直接隔离(如果该人员已经在外地就需要发出协查函),还需要对密接再进行流调,明确次密接人员(2022年11月10日之前要求找次密接,如果确认传播代数达到2代,则找次密接是必要的)。
(3)明确公共场所后,疾控还需要与公安(图侦人员为主)、电信人员协同,找到同时间段到过该场所的人员。
所以高标准的流调需要完成几个步骤:
及时发现病例→准确流调,并控制认识的密接人员→明确重点场所→公安、电信人员筛查到过该场所的人员→隔离密接、次密接
能维持流调的前提是:
(1)疫情发现早,传播还没有超过2代
(2)病例数量不多,靠本地人员还能完成流调
(3)本地疾控人员、电信人员、公安技术人员都有经验,不会犯低级错误
(4)有软硬件支持
所以建议提前做一些“宁可备而不用”的准备,为流调能力打下基础:
(1)以强化治安为目的,在欠发达地区的人员密集场所增加监控设施,并扩容服务器,提升对数据的整合和处理能力。
(2)全国各地都需要增加公安图侦人员,并开展培训工作,中西部地区的图侦人员应当到发达地区锻炼,从实战中提升技能。
(3)整理发达地区的图侦经验和实战中好用的软硬件,在全国推广。本计划在近期以提升案件侦破率为主要目标。
(4)重做行程码系统,颗粒度达到街道、村庄这一级别。
(5)中西部电信人员也需要培训,并到发达地区锻炼。
(6)明确奖惩规则,重建各地疾控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流调信息系统,并统一健康码。
(7)可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专职和兼职流调人员,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培训标准以保证较高的人员素质。
(8)可以在疫情来临时,在局部地区集中使用大量流调人员、公安图侦人员、电信技术人员,更好的应对疫情尖峰。
(9)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次应对新型毒株的演习。
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和巨大的代价,换来了应对新冠的宝贵经验。而随着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也要积累新的经验,做好充分准备,决不能因为防控放开而掉以轻心。
来源|底线思维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