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新年有了新的过法,但不变的是蕴藏于春节仪式感中对新一年的期盼,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底气。在挖掘“新年味儿”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时代脉搏,不断释放数字经济活力,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在哪儿,都得认真过年,该有的仪式感不能少。过年一定要有“年味儿”,数字时代当然也不例外。那究竟什么是“年味儿”?过去,选购年货是“年味儿”,春运返乡是“年味儿”,新年祝福是“年味儿”……这些过年时最具仪式感的活动,正是“年味儿”所在。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碰撞出新火花,让“老”传统迸发“新”时尚。春节快递不打烊、“云端”购置年货,让远在他乡过年的儿女也能收获“妈妈的味道”;线上“云拜年”“云聚餐”,让乡愁不再因距离加深;“云旅游”“云观剧”“云看展”,更是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数字时代,即使过年的形式变了,数字经济蓬勃的生命力也让“年味儿”得以延续。
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两年平均增长13.4%,增速明显高于线下消费。从与网购密切相关的邮政快递业发展情况看,在线上消费快速增长的带动下,2021年快递业务量与业务收入比2020年均呈两位数快速增长。线上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明显增长,得益于我国强劲的内需动力以及强大的物流体系。
过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仍在持续,然而不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整体困境中破土而出、逆势上扬,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AR虚拟试穿”、“云社交”、发数字红包,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自由切换购物场景,联通全球,享受新消费、新潮流带来的乐趣。数字化服务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到,数字化方式正有效打破时空阻隔,提高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平,极大地方便群众生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数字经济发展正在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展望未来,乘势而上,要加速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经济,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创新发展“云生活”服务,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8K高清视频等技术的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生活消费品质升级;支持实体消费场所建设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推广智慧导览、智能导流、虚实交互体验、非接触式服务等应用,提升场景消费体验。
数字经济赋予春节不一样的“年味儿”。新年有了新的过法,但不变的是蕴藏于春节仪式感中对新一年的期盼,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底气。在挖掘“新年味儿”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时代脉搏,不断释放数字经济活力,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别样“年经济”折射中国市场活力
“云端过节”为释放内需潜力积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