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快忧伤事,万事在意是苦衷,我心与我情,情绪与我是情绪
心与情在,生爱,心与情离,是恨
我在故事中,我是故事的主人,我在故事外,我是途经的人
写我的情绪尔等都在,人不知,鬼不觉我已在书外
如今,41年过去了,已届花甲之年的我依然猜想着这个永远的谜底
庞白 想起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总是百感交集
如果我把自己百感交集的原因说出来,相信会让认识我与家庭的人都吃惊
因为我们家里,父母、叔伯们都是老师,一起吃饭,就象开老师大会,但是,我觉得自己跟老师的距离一直很遥远,而且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渐长愈觉强烈
我一直没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过,我知道自己说这话,会让长辈们伤心,但今天我不想再隐埋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隐埋的结果是自己不好受,也没必要,其实隐埋了又怎么样呢?
从总体上回顾,中国近现代以来,我们中国人观念上的最大变化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这个转折意味着天人关系出现了崭新的框架
这个框架既包含着认识论,同时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首先,天人关系或人和世界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自我、他者与世界的关系
既然如此,这里就不仅仅要考察天人双方是否合一的问题,因为天和人本身也都发生了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世界历史作为思想坐标,同时也以世界市场作为坐标,就此讨论东西方关系问题,即可得出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的结论
应该说,在上世纪大体是这样的
但是,现在我们对这个观点也要做一点矫正
如果从天人关系或者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个角度看,东西方其实是互动的
比如,随着这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我们拯救了西方的经济危机,我们对它有了一个很大的作用
双方其实是一个互动的
而我们过去比较看重的是西方对我们的挑战,但是我们对他们也有一些回应,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略了
第二,在天人关系中,应当确立两个原则,一个是通,一个久
所谓通,人和世界本来是相通的,天人本来是相通的,因为人是大地的,天的儿子,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个造物,我们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此外,这里还包含着人和人相通,上下要相通,中外也要相通
只有这个通可以扩展,可以融通,才能够使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延续,可以持久
近代以来,我们从传统的资源里边找到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穷变通久,一个是天下为公
这里,“通”主要是世界观,“久”主要是历史观
第三,从人类历史来看,今天我们所处的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世界性活动的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游牧时代,人类散布于五大洲,但是彼此相对独立,来往很少
第二阶段是农业时代,人类定居下来,每个民族都有了一个自我中心的意识,继而形成了自我中心的边缘
这个中心和边缘的意识是农业时代文明的一个特征
在这个时代,游牧、农耕、商业三种文明一直有冲突
在这个冲突里面,我们中国人把握的是天人合一
但是实践证明,这个天人合一其实只有在同样实行农业生产方式的这个民族里面才有效
第三阶段是工商业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工商业时代所形成的世界历史,所形成的全球化直接冲击了农业时代的活动模式
当然,在第三阶段现也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主体性的过度张扬,从而导致了生态的失衡
第四,就中国来讲,用天人关系作为框架来看待当代中国及其未来走向具有三点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的矛盾,中国自身的问题,能够找到它在现代合理的解决方式
其次,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理念真正实现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全球化和世界化
第三,在面对整个世界秩序重新安排的时候,我们的天下主义,完全可能与世界主义的观念实现互补
可是,才过了一周,弟弟的订婚花生还没有送完,她就去世了
患白血病引发肺部感染,送到医院抢救两天,医治无效,不幸去世,走的时候,很安详,没有任何的痛苦,正如她的性格,简单快速,不拖泥带水,一辈子都是为我们着想,付出的多,索取的少,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从患病到去世,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她是舍不得我们辛苦,不愿意拖累我们!这个戒指伴随妈妈度过最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