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可免押进亲友圈验亲友圈,满意再补!
雨来的时候,母亲领着我和弟弟紧张地垛麦
因为要下雨,天阴的很厉害,头顶上也就少了可恨的太阳,也有了凉凉的风吹来,有时就已是蒙蒙细雨了,我们那么卖力气
我们一人握一杆木杈,一大场麦子一会儿就垛成小山
然后,苫好雨布,再用绳子把雨布紧紧地扎一圈,以防在夜里被风刮裂或是刮跑
之后,母亲就收拾场上的家什,我和弟弟坐在干净的场上,大口大口地吐着气,如释重负地等着大雨的到来
那时,母亲还年轻,身体也结实
断定有很多在任场的小搭档都有写日志的风气吧,尔等都是在什么功夫写呢?往日我的写日志风气普遍都是在黄昏安排前(前一段功夫宝付大叔开辟我,此刻仍旧是在早晨写了),之前因为处事的因为,每世界班之后都比拟劳累,吃完饭、沐浴、看大哥大,而后就想睡了,基础没有更多的精神去写日志
就算委屈去写,也大多是少许反面的货色
然而就在前一段功夫宝付大叔的给我说的一席话,让我写日志的功夫跟实质有了排山倒海的变革
??琴声翻转清越,流畅中滑落几丝细细的冷冽
哦,《走西口》,此时已“走”了半程:蹚过了十二道河,爬过了十二架坡,一头汗水,满身黄尘,该歇歇啦
不能歇呢,歇下来就到不了那个店,可别让漫漫旅途撂在荒野呵
前方欲雪,勒一勒行囊,紧一紧步子,又到上坡路了哪
在我所阅读过的先秦魏晋诸子百家的经史子集以及宋元明清的杂记小品中,也未见有对“蔚蓝”这种小为气候使然,大为宇宙本像的自然状态的专门描述
从纳摩大峡谷出来,沿着刻有六字真经的石壁前的草径缓缓而上,整个纳摩格尔底寺小镇便尽收眼底,向东,向北,向东南望去,半坡上的寺院、高高的清真寺宣礼塔、碧蓝的天空、染了秋色的草坡彼此辉映成绝美的画卷
尤其是东南面的琼波马山,红墙铁瓦,红岩峭壁,舒坦宽广的草坡,沐浴着夕阳,真切而圣洁,颇有几分异域风光
视线顺“乃溪”东望,是大遍的杉木房,就着地势,高高低低坐落在溪流两旁
杉木板在日晒雨淋之后显出铁灰色
大遍的铁灰色给小镇的人文景致定了调
就是这种铁灰色,在初秋温暖的夕阳里,给了这个佛的村庄以冷漠,给了这幅有着异域风光的绝美画卷以理性
在这里,绝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和谐地融在一起,但又有着一定的界限,并非不可分辨
面对这等罕见的美景,不知道雪峰他们的感受如何,反正我是如在梦中了
踏着草径向东北缓行,不断变换的角度让我目睹了不断变换的美,但万变不离其宗,实质都是静谧、明晰、和谐和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