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我而言,剑川始终是我未曾抵达时魂牵梦萦的远方,是我抵达后流连忘返的乐园,是我离开后又始终无法割舍的地方
也许,身佩三尺剑,难敌绕指柔,面对这样一个柔美之地,何人能够抵挡? 事实上,剑川人从来不乏豪情,他们指点江山,纵横捭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高人逸士层出不穷,如赵藩、周钟岳、赵式铭,乃至现当代从剑川走出的地方官员和军中儿郎
剑川白族调里也有高亢激越的唱腔,响遏行云,余音绕梁
剑川人不乏豪情,他们用带有很重鼻音的白族话高谈阔论、举杯豪饮
在剑川,即便是最具有小资情调的酒吧和茶楼,都变成了流行歌曲与白族调、洋酒和土酿共舞的娱乐场所
剑川人也从来不乏热情,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菜上了一道又一道,酒喝了一盅又一盅,他们会尽力展示最丰富和美丽的剑川,让你叹为观止
然而,我以为,剑川人最不乏的却是柔情,是浸透在血液和生命里的那种柔情
比之世居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白族,剑川白族无论是在外貌、体型、肤色、说话的腔调、举止上都相去甚远
剑川海拔高,虽位于剑湖之滨却仍嫌干燥与苦寒;剑川人肤色偏黑、高鼻深目,无论是男女体格都较为健壮;剑川人说话鼻音浓、嗓门大;剑川人表面显得大大咧咧,不善于察颜观色……所有这些,似乎都与柔情无关
然而,只要你领略了剑川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便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剑川人骨子里柔情万千! 剑川石钟山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已经有很多人在各种著作中作过论证,我再说也说不出什么新意来
剑川的雕刻艺术也有很多人说过,从木雕到石雕
然而,我还得说,雕刻艺术已将剑川人骨子里的那份柔情尽展无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以到剑川各种手工作坊和木器厂参观,得以系统地领略了剑川木雕的风采
在狮河木雕村,我看到了木雕的绘图、看到了格子门的半成品、成品,看到了家家户户都是作坊的壮观景象
在那里,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拿起雕刀雕刻那些在我看来极为复杂的图案
他们做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几刀下去,一只传说中的麒麟便已衔着仙草而来,再几个起落,一朵祥云就已浮在天空中
而且,不论走到哪一家,只要是在从事木雕制作,雕刻的功夫都不赖
在格子门中,较为复杂的是多层镂空雕
看着一层又一层重叠而又各异的图案,就不得不佩服剑川人心思之细、之美、之柔,怪不得剑川木雕扬名京城、誉满华夏
而比之于那些散落在大大小小村落间的手工作坊,具有更高专业水准的木器厂就更加令人折服了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木雕家具,还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木雕小件,都体现了“细微处见功力”
这样,就有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中的木雕地屏“孔雀开屏”,就有了民族文化宫等多处的云木嵌石家具、门堂和木雕壁画,就有了“释迦牟尼佛会、云岭群芳图、九龙壁、张胜温画卷”等精品
这些作品,透视出一派深远、空灵、庄重、雅致的意境情趣,成为中国木雕八大流派之一
面对这些有了鲜活生命的木雕作品,我似乎看到了剑川人藏在心中的深深柔情
是的,就在剑川人朴拙与粗犷的外表下,其实是柔肠百结
正因如此,才有了令人赏心悦目而为之深深折服的木雕,那种精巧与柔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高原,是极为罕见的
而剑川的雕刻之妙,却不止于木雕,石雕也堪称一绝
石钟山石窟的造像艺术已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它的历史文化乃至艺术价值可与甘肃敦煌石窟相媲美
无论从佛教研究的角度还是从研究南诏历史文化的角度,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而令人惊叹的是,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那么精美绝纶的石雕艺术
那些石雕造像或粗犷、或雍容、或细腻、或阳刚、或秀雅,线条之流畅,构图之准确,气势之恢弘,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造像面部表情亦生动无比,或嗔、或怒、或嘻、或慈祥、或优雅、或睿智、或平和,把世间百态融入了佛和王者的世界,怪不得金庸先生到此,也要挥毫留下了“南天瑰宝”的溢美之辞
石钟山石窟哔竟更多地属于历史,属于过去的辉煌
而离剑川县城不远的满贤林千狮山,则集中地展现了当代剑川石雕艺术成果
近年来,习惯用雕刻来倾诉自己万缕柔情的剑川人在这座叫满贤林的小山上依山雕琢了1200多个石狮子
这些石狮子因石而成,依石取势,或行或走、或立或卧,有的高大威猛、有的憨态可掬、有的作势欲扑,有的相拥嬉戏
形神俱佳,堪称一绝
难得的是这些因石而成的石狮虽刻在不同材质的顽石之上,却精雕细琢,纤毫哔现,展现了剑川人精湛的雕刻水平
走在满贤林的小径上,我常想,剑川人已将自己的欢笑、自己的眼泪、自己的憧憬、自己的忧伤凝结在这些作品上,他们有着一颗万般柔情的七窍玲珑心
如果说雕刻艺术展现了剑川人内在的柔情,那么剑川白族调就是他们外在情感的流露
剑川调声名远播,名扬海内
著名的电影《五朵金花》里那个剑川小伙子阿鹏,就是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金花的
而一年一度的剑川石宝山歌会节,则把对歌这种形式推向了顶峰
就官方而言,举办歌会节是为了扩大知名度,打造旅游品牌
而对于剑川民众来说,石宝山歌会是白族传统的情人节
在这样一个令人心醉的节日里,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还是鸡皮鹤发的老叟老妪,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对歌表达对恋人的思念
也可以对歌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在歌声的海洋里,情投意合的情侣相携相拥着步入爱河,沐浴着爱的雨露
剑川人的多情与浪漫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剑川民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代表了整个白族民间文学的魅力
仅民谣部分即有“乔后山后曲”、“上兰杨柳曲”、“东山打歌调”、“花柳曲”及许多类型
而其中如《黄氏女对金刚经》这样的白族叙事长诗可以说是白族民歌中的上乘之作
而纯粹的剑川白族情歌小调,则是至情至性的口头传承文学
有一首叫《小心肝》的情歌,凡是白族人居住的村寨,几乎家喻户晓,只要能说白族话的,都可以哼上两句
而有一首情歌这样唱:“多时不见妹子面/以为花朵已开艳/以为才是花骨朵/不敢来相见/石宝山上花盼水/石宝水与花相恋/泉水浇开红山茶/花开红艳艳
石宝山上郁金香/小妹你家在哪方?/卧蚕眉毛丹凤眼/红花白衣裳/愿变成你窗前镜/愿变成你灶后缸/愿变十五三更月/夜夜照妹窗
”这样美丽的调子,展现了剑川白族的智慧和真性情,不仅是白族民歌中的精品,就是和优秀的汉族情歌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这里抄录的是翻译成汉语的文字,如果能听到原汁原味的白语对唱,那才叫有韵味
剑川情歌,将剑川人的柔情万缕一唱三叹地流淌出来
在剑川,无论男女老少,大多数人都能唱调子,就像很多人都会木匠一样
当我漫步在剑川的街道上或是村镇田野中,耳畔总会传来带着几分野性却又情感挚烈的白族调
时而高亢辽远,时而低回盘旋,时而欢悦快意,时而如泣如诉
这些调子总是与我不期而遇,令我心灵为之颤栗,让我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意义
和剑川的朋友们喝酒,他们也会在酒意阑珊时唱起情歌,唱得回肠荡气,唱得酣畅淋漓
令我在一瞬间羡慕他们生存的洒脱与无羁
其实,他们在内心中并不是永远无羁的,我最终还是品出了情歌里的韵味,总有几分忧伤与无奈
那是满目的柔情啊! 是的,高原的沧桑磨砺着剑川人的意志与性格,使他们呈现出了一种阳刚的豪放与粗犷
被这种阳刚包裹着的,却是一种浸透了生存本真的柔软
在诗性与智性的共存中,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面对这个斑斓的世界,任尘世的浮华来来去去
多少年了,剑川,依然从容地走在满目柔情之中
功德者问起因为时,她总浅浅一笑,说∶"课业为重嘛
"她也真实在很全力地进修,只为了考他那所大学的接洽生
四年来她的头发连接变长,她没有再剪短
一次旧同窗聚集时,大师看到她时都暂时一亮,一把漆黑的长长直直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因恰如其分的眼影而更显光荣,白里透红的皮肤,时常常抿嘴一笑,都忍不出这是往日的小宝贝
他见到她时也不由心神一动,但其时他的手正挽着另一个女子的纤纤悉腰
她看着他身边谁人比本人更和缓娇媚的女子,很好地掩盖了内心的一丝丢失,只浅浅对他一笑,说,"长久不见了
"
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一支在全国都很独特的古典乐舞,是祭神古乐的延续
夹板用红椿或槐木制成,目前因生态环境破坏,政府实行封山育林,再造秀美山川,一般多采用尚好的桦树和松树造制
一般的夹板行佳质好,且绘有龙行等图案,约有一尺五寸长
打夹板的人身穿青色大襟长布古装秦腔戏服,多为苏州刺绣,腰系蓝布带,扎绑裤腿,脚登青布鞋
打夹板过程中,伴有旋转的舞蹈,但却刚直肃穆
噼啪作响的夹板以鼓、钹、锣、箫、等民族器乐吹打伴奏,显得豪放、简约、庄严而又嘹亮
龙莽下面一袭黑衣黑裤、雪白绸带束腰的舞队,神情肃穆,动作缓慢,节奏分明,舞队简捷的起、承、转、合的舞姿显得十分独特,把滩歌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生存的美好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历年的各种庆典和祭奠活动中作为一支重要的乐舞系列,令国内外观光者惊叹不已
我说的是歌词,我说出了歌词,而制造直觉、想象、飞翔与支持的更重要的是声音——窦唯的声音——我没有说出的,我不会说出的
她在《山西晚报》和中联集团待到了2001年底
在这几年里,内心的理想风起云涌
她说自己是边学边干
而繁杂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使她一再地发现了自己
她坦言自己天性中的不安分,“喜欢面对不同的领域
喜欢创新
”而广告这行恰好对应了她性格中的不安分
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想法越来越多
她起初想做一份报纸
但在报社的工作使她发现了做报纸的难度太大
后来她把视线圈定在刊物上,由于一直与文学有缘,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希望自己是一份文学杂志的掌门人
“就在这些日子里,心里的想法不断修正
”她在悄然地寻找着机会
文学在当今社会里的曲高和寡使她最初的想法逐渐地变形和延伸
到了2001年11月份,她注册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广告公司,自任总经理
机会慢慢地被她找到了
2002年初,她的公司接手了一份医学杂志,通过公司注资使刊物重新启动
她出任这份杂志的执行主编,并做了经营上的总代理
她把这份名为《人人健康》的杂志由一份纯粹的科普刊物包装成一份健康媒体
在报社的工作经历帮了她的大忙,她用办报的思路做杂志,开设了“健康新闻”、“人人健康医院”、“生活时尚健康指南”三个版块,很受读者欢迎
与国内同类杂志相比,她认为自己的杂志更贴近百姓,更实在,服务性很强
做了两年下来,杂志的状况有了一个飞跃,“订户每天都在增加”
她笑着说,“一书在手,全家受益
”而她自己在这两年里,几乎事事亲历亲为,都快成半个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