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天夜里,已经半夜时分了,忽然有人咣咣地敲我家房门
我爸从门缝观瞧,原来是西村的大柱,也是刚刚从爸的同事队伍里“下”了的人
大柱神秘兮兮地冲他示意:快让我进来,有肉吃
说着晃了晃手里拎的一条饱满的麻袋
我爸爸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多年以后,当我看今年的贺岁片《一石二鸟》时,吴孟达和雪村抓着曾志伟咯吱个不停,我终于明白,对于有些人来讲,肉是多么重要而稀缺的资源啊
你看,尘世烽火,山长水阔,安居乐业,余生的路,满满的都是对于你的回顾,我在这边快乐而优美
上初级中学后,阿来第一次传闻寰球上再有作者这个工作,他感触作者与本人隔得太边远
1、闭了双目,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芬芳就掩盖了咱们的感觉
是如何样温暖而又好闻的一种芳香啊,没有各色花香的浓郁,没驰名牌花露水的淡雅,...
一忌随从
随从,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
散文的特点是篇幅较短、结构自由,可以说是文坛的轻骑兵
这样一来,涉足的人必然要多,尤其是一些初学写作者
就是在一些专业写作者中,散文写作似乎也存在一种用习以为常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代替对现实的自身体验
如月夜、日出、余晖、海浪、恋人、绿荫、猫狗、花鸟之类几乎成了散文的永恒主题
写这些,未尝不可
因为它是生活中的美的东西
但是,应该写出今天的花鸟和余晖的新意所在
叫人倒胃口的是,一写月夜,总少不了「月光如水」,写海浪,离不开「卷起千堆雪」,写日出,当然得「喷薄欲出」
这些,似乎已成「八股」
正如《美文》杂志《驻村手记》的责任编辑所说:「这些『信心十足』的散文家在做着自我精神的俯卧撑
如果写到乡村,一定要炊烟袅袅,甚至不知道如今多数农家已经不烧柴禾了;写到草原,仍旧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种习惯的东西制约着散文,使它走向自我贬值和媚俗、卖弄的边缘
最近,笔者看到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4册中学语文教辅读物的几十篇散文中,就有两篇人物描写相同的文章
一篇是写长征中一位军需处长像「一尊塑像」冻死在路边,「浑身落满了雪」;另一篇是写送牛奶的老人,「一动不动」地立在路边,「成为一个雪人」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么的,反正这两篇文章的重要细节完全一样
这就容易使人想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那位驻守在冰山冻死后仍然持站立的战士的形象
如此相似的内容,不仅使作品的感染力大打折扣,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散文作品中,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
「文章切忌随人后」
看来散文创作要不断创新、开拓,就要从立意、选材、结构、描写到语言运用,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